2008年3月15日 星期六

利用Google Map製作旅遊地圖



感謝Google地圖的出現,從此可自製免費旅遊地圖,不必攜帶複雜傳統地圖出門,雖然車用GPS也很好用,不過面對高速公路複雜細節出口,高速行車根本來不及應變,自製Google地圖提供細節圖文資訊,舊金山至拉斯維佳斯行程,這次美國行已驗證極為實用,有效掌握全程行車進度,以下說明製作方式:

1. 行程規劃:進入Google地圖 http://maps.google.com/ ,網站已有中文及台灣地區圖資,輸入"開始地址"及"結束地址",即可規劃出正確行車資訊(參考Stanford大學到拉斯維加斯行車資訊)。

2. 圖文編輯:螢幕複製地圖,轉折處放大顯示後再複製,然後根據個人需求,在組版軟體進行必要圖文編輯(我用Apple Keynote簡報軟體製作)。

3. 地圖輸出:可在彩鐳列印後隨車攜帶,或輸出pdf 及jpeg圖檔,存放至手機或筆電隨機使用。

從: Stanford大學到拉斯維加斯行車資訊
546哩(車程約大約8小時33分鐘)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1. 朝東北,走Olmsted Rd
2. 於Yale St處向右轉
3. 於Stanford Ave處向左轉
4. 於El Camino Real處向右轉
5. 於Page Mill Rd處向左轉
6. 在Oregon Expy處微靠左行
7. 走US-101 S,經由匝道到San Jose/ 46.1哩
8. 於356 出口下交流道,朝10th St/CA-152 E行
9. 於 E 10th St/CA-152/Pacheco Pass Hwy處左轉沿著CA-152行
10.右轉,繼續在CA-152/Pacheco Pass Hwy上沿著CA-152 行
11.走I-5 S,經由匝道到Los Angeles/ 124 哩
12.於278 出口下CA-46 交流道,朝Lost Hills/Wasco行
13.於CA-46 處向左轉/ 25.2哩
14.下交流道後走CA-99 S/ 20.4哩
15.於24出口,走 CA-58 E,朝Tehachapi/Mojave 行/ 126哩
16.下交流道後走I-15 N,朝 I-40/Las Vegas 行/ 159哩
17.於42B出口下交流道,走 I-515 S/US-93 S/US-95 S,朝Downtown LV/Phoenix行
18.於75A出口下Las Vegas Blvd 交流道,朝Cashman Field行
19.於Las Vegas Blvd N/N Las Vegas Blvd 處向右轉

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

影片故事:2008 Annie at Stanford



團聚行程扣除拉斯維加斯三天假期,待在史丹福校區只有三天時間,Annie 課業相當忙,利用下午課程前,花一個多小時拍攝素材,那幾天Palo Alto天氣相當好,剛好襯托美麗校園。代表性建築是胡佛塔(Hoover Tower),高258公尺,登塔頂可俯覽校園,胡佛是史丹佛大學的第一屆畢業生,後當選美國總統,退休後捐贈"胡佛研究中心"(Hoover Institution),內設"東亞研究所",是美國研究亞洲事務最富聲望的研究機構之一。另一座建築是"紀念教堂"(Memorial Church),正面構築了五彩壁畫,是浪漫主義風格建築物。


校門是寬闊的棕櫚大道,走到大道的盡頭就可到達遍植繁花的四角廣場,廣場由設計紐約中央公園歐姆史泰德先生(Frederic Law Olmstead)所規劃,是遊覽大學校園的中心地帶。由於時間限制,我們只能在Main Quad這座主校區進行拍攝工作,Quad正面入口建築有一間Annie上課的教室,入口處置放了一台最新iMac,是我使用的相同款式電腦,備覺親切。上了樓,我透過玻璃窗,首次參觀史丹福學生上課狀況。

有表演興趣的Annie,在戶外羅丹作品前,俏皮模仿了幾式塑像臉部表情,然後迅速消失在廣闊的校園裡,趕著上課去啦。


史丹福大學Standford University 參考資料:

史丹福大學創立於1885年,當年是由鐵路大亨史丹福為紀念他的兒子而建立這所大學。首創之初即設立了許多科系,包括文學、音樂、藝術、法律、科學以及數學,縱橫各領域,對於研究更是不遺餘力,漸漸建立起大學的模式與雛型。1916年,史丹福大學獨立出廿六個系,卅年後劃分為7個學院、近70個系,和現今的類別相似。


提到史丹福大學就聯想到矽谷,學校離舊金山車程一小時,位於優美的帕洛阿圖市(Palo Alto),校園建築獨具特色,風景優美,面積35平方公里,超過舊金山舊市區,與美東哈佛大學並稱東西兩岸學術重鎮。史丹福在學術領域集結了全美名列前茅的師資、研究設備、以及優秀學生,Google、Yahoo創辦人皆來自史丹福,矽谷其他著名企業都大量任用史丹福畢業生,其傑出的校友散佈在全世界,不論是企管人才或理工研究人員,更是世界知名廠商競相邀請的對象,竄起速度之快猶如一匹黑馬,奠定了「西岸哈佛大學」的地位。


史丹佛創校流傳的一則故事 ...

一對老夫婦,女的穿著一套褪色的條紋棉布衣服,她的丈夫則是穿著布製的便宜西裝,沒有事先約好,就直接去拜訪哈佛校長。

校長祕書在片刻間就斷定這兩個鄉下老土不可能與哈佛有業務來往。

老先生輕聲的說︰"我們要見校長"。祕書很不禮貌的說︰"他整天都很忙"。老太太回答說︰"沒關係,我們可以等"。

過了幾個鐘頭,祕書還是不理他們,希望他們知難而退。可是他們耐心等在那裡。祕書於是通知校長︰"也許他們跟您講幾句話就會走開"。校長不耐煩同意了,心不甘情不願且很有架子的面見這對夫婦。

老太太告訴校長︰"我們有一個兒子曾經在哈佛讀過一年,他很喜歡哈佛、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樂。但是去年出了意外而身亡。丈夫和我想要在校園裡為他立一個紀念物"。

校長並沒有被感動,反而覺得可笑,粗聲地說︰"夫人我們不能為每一位曾讀過哈佛而死亡的人建立雕像的。如果我們這樣做,我們的校園看起來會像墓園一樣"。老太太很快解釋︰"不是,我們不是要豎立一座雕像,我們想要捐一棟大樓給哈佛"。


校長仔細看了一下他們穿的條紋棉布及便宜西裝,然後吐一口氣說︰"你們知不知道建一棟大樓要花多少錢?學校一棟建築物都要超過七百五十萬元"。

這時候老太太沈默不講話了。校長很高興,認為可以把他們打發了。只見老太太轉向丈夫說︰"只要七百五十萬就可以建一座大樓?那我們為什麼不建一座大學來紀念我們的兒子"?她的丈夫點頭同意。

哈佛校長覺得不解而困惑。就這樣,史丹佛先生夫人離開了哈佛,到了加州,成立了史丹佛大學來紀念他們的兒子。


2008年3月3日 星期一

影片故事:40 Years Ago ... Wendy v.s. Fuchih @2007


淡淡哀愁是對走過青春的眷戀

老同學Wendy聖誕節時從美國帶回幾冊照片,她還留有年幼以來完整的照片記錄,包括40年前我們成長環境"合作新村" 的老照片,其中一張小學三年級全班遠足的合照,我都遺忘了這段記憶,於是有了剪輯老照片的念頭。片子首映了,大家看了影片很感動,我想一半是配樂的功勞。為什麼會選這首樂曲?因為旋律憶起少年時期以來的夢,最美好的生活方式,就是永遠讓生活有感動 ...。

我剪輯後沒有喜悅的感覺,反而有股淡淡的哀愁,或許是對走過青春的眷戀,當時光不再回來,應該嚴肅思考如何面對有限的歲月,是不是該有更積極人生觀?我試著以靜態圖片分段解說故事背景,讓大家與我一起分享這部短片。

配樂是影片靈魂 ... "Colors of the Wind"

40 Years Ago配樂是選自Disney動畫"風中奇緣"主題曲Colors of the Wind,述說大航海時代征服者與原住民之間的故事。當印第安公主Pocahontas,對來到新大陸尋找黃金的船長John Smith 說:"你們自以為擁有任何你們所踏上的土地,大地只是讓你們予取予求、沒有生命的東西,但是我知道每塊石頭、每棵樹和每一個生靈,都有生命、有靈魂、也有自己的名字 ...... 我們都需要跟山裏所有的聲音一起歌唱,用風所有色彩來作畫。即使你們可以擁有這片大地,但你們唯一能夠擁有的也只有泥土,除非你能夠學會用風所有的色彩來作畫。"

歲月的地標


村子圓環時鐘是我們幼時共同記憶的地標。合作新村是當年台中市建立的第一座現代化社區,是我七歲至十四歲的成長環境,在同年齡、家庭背景又相當的群聚生活中,有一段快樂的孩提時光。Wendy是五年級才搬來,後來念的是明星初中,路上遇到,彼此就是喊不出口,當然她家小孩也都不在我們圈圈之內,情況像極了"風中奇緣"故事裏男白人和女印第安人的關係,是歷史存在的諸多相對案例。

找到小學照片



40年小學同學"Wendy"出現了,還為我找到一張小學三年級全班出遊的珍貴照片。Wendy幾乎可唸出大部分同學名字,當場指出幾位調皮的小男生,我則幾乎快忘光了,原來功課好的Wendy記性好,又是經常幫老師改考卷的幫手,說起小學趣事如數家珍。

Wendy 的成長


Wendy 解釋當年實際狀況,她是家裡的老么,一到假日哥姐們早相約到教會聯誼,經常丟下她一個人,開竅最晚,害羞內向又最聽媽媽的話,當然不會隨意到外面"鬼混",一直到高中才體會到生活裡的更多色彩。見到重逢後的Wendy,終於知道她40年完整的歷程。畢業後,一路由"空姐"到"賢妻良母",早已變成一位能言、活潑的好媽媽,應該也會認同我現在的座右銘:"生活有感動.生命有火花"。

我的童年


合作新村給了我最棒的創意空間,長大後構建實體空間或虛擬思惟,都有很強的自主性,觀察我現在的個性特徵,大部分都是在那個階段定了型,之後表現在我的工作及生活上。過去我在網誌標榜"田園畫室 = 新視覺空間 + 新言論空間 + 新生活空間" 的自主生活理念,或許就是這段青少年期孕育出來的習慣。

記憶的窗已成廢墟


小時候,父親經常應酬回家較晚,都是由我開門迎接。幾個孩子睡在靠近馬路榻榻米大通舖,我睡在靠窗位置,父親回家時會輕敲窗戶,喊:"阿弟!阿弟"。父親也經常在晚上出差到台北,夜間窗外傳來陣陣火車聲,我猜測會不會是父親搭乘的列車?... 舊居"自強街五巷19號"的門牌還在,整個巷子只剩我們舊居與旁邊另一棟未改建,記憶中靠近馬路的那扇窗子還在,不變的格子窗,窗外植栽長得還好。舊居顯然荒廢已久,往門縫細看,裡面樑柱都傾倒了,看了令我鼻酸。

各擁有美滿家庭


我以Wendy 去年6月26日回函為片尾內容,描述40年老同學重逢的驚喜。在人生的道路上,我們很幸運各自擁有美滿家庭,我與老婆Kathy都跟Wendy見了好幾次面了,成為經常連絡的好朋友,是人生少有的巧合與緣份。

40 Years Ago 相關文章:

我的"童年往事",七歲至十四歲
http://macis-fuchih.blogspot.com/2007/07/blog-post.html

"童年往事" -- 後記
http://macis-fuchih.blogspot.com/2007/07/blog-post_18.html

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

搬新家


搬家了?不是公司搬家啦,是我的網誌移到這個新位置。

新網址:http://macis-fuchih.blogspot.com/

沒辦法,Google"惡勢力"太大了,現在我用的Gmail、YouTube、Blogger、iGoogle及Google Map等全都是Google家族Web工具,易用且完全免費,那有不移轉的理由。

新的FUCHIH's Blog採用Web 2技術,只要登入互聯網後,即可隨時、隨地使用各類網路平台,進行線上即時編輯。同時,我剪輯的短片也陸續傳送至YouTube,Blogger網頁就能順利播放自製YouTube影片,幾乎無時間差,也建議大家一起使用,享受網路新工具的便利性。

(註):生產財新居2008年底完工,預定2009年第一季遷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