參觀三項柏林世紀建築工程
以國家整體行動力表現而言,德國是我最欣賞的國家。這次拜訪新柏林我們展現快速行動力,為了提早一天回台灣,我與Nancy 由慕尼黑搭乘夜間火車出發,清晨抵達柏林,以6個小時密集參觀新區後,下午則搭ICE高速火車到法蘭克福萊茵區,24小時內剛好繞境德國三大城市。此行主要是參觀柏林新火車總站(Hauptbahnhof)、帝國議會(Reichstag)及波茨坦廣場(Potsdamer Platz)等三項柏林世紀建築工程,還有那嚮往已久的柏林地標布蘭登堡門(Brandenburger tor)。
沒到過柏林,只能在地圖上推敲景點大概位置,我們參觀完車站後,沿著廣場河道漫步出去,才知道遠方龐大建築群就是有名的帝國議會,初步了解相關位置後,我們全程決定採步行參觀,途經布蘭登堡門,午後到達波茨坦廣場參觀及用餐,然後乘搭捷運火車S-Bahn 回到新總站,沒花到任何交通費。
圖片:布蘭登堡門及波茨坦廣場
布蘭登堡門 (Brandenburger tor)
1791年興建的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地標,也是德國統一的象徵。二次大戰後,德國各大城幾乎都被摧毀,而德國也被英、美、法、蘇四國佔領。德國分裂成東西兩國後,柏林市區建起圍牆分界東、西柏林,一直到1990年東西德統一後才拆除。
布蘭登堡門(Brandenburger tor)是柏林最著名的地標建築,希臘式的布蘭登堡門一向是柏林市區著名的遊覽勝地,由於地處東西柏林邊界,冷戰期作為東西德邊界關口。布蘭登堡門除了具有歷史意義外,建築體本身並不宏偉,觀光客通常拍張相片就走了。
圖片:帝國議會
帝國議會(Reichstag)
帝國議會建於1884年,在德國歷史上有非常重要地位,許多歷史重大事件都和德國國會有密切關係,希特勒當年就是在此發表演說展開侵略。
大廈原來的圓頂在二次大戰期間燒掉了。新的玻璃圓頂是1999年重建,由英國最出名的建築師佛斯特爵士 (Sir Norman Foster) 設計,別小看這座玻璃圓頂(穹頂),不論是工程技術或建築美學都是了不起的創新。結構是以兩座螺旋狀的混凝土步道構成。一條步道是往上,另一條往下,可迴旋走到圓頂最頂端眺望整個柏林市。走在圓頂的步道往室內的方向看,透過鏡子外牆的中心柱可看到國會的會議廳。站在圓頂上端往下俯瞰,透過玻璃可看到國會開會實況。表示民主政治是透明化的,也代表民眾至上的意思。大廈外牆上的德文字所寫 Dem Deutschen Volke,意為「給德國人民」,說明國會大廈是德國民主政治的表徵。
觀光客爭相參觀這棟建築物最著名的玻璃穹頂,免費參觀還可拿到英文簡介,一般觀光季排隊可能要2、3小時,團體和導覽則需預約。我們當天很早就到達現場,經安檢後,排在第二批搭乘電梯直達穹頂,當天是晴天,附近主要景點皆可清晰鳥瞰。
圖片:柏林新火車總站
總站擁有兩座玻璃塔樓,還有全長三百二十一公尺、涵蓋東西向鐵軌的玻璃隧道,總站還設有三層樓、佔地一萬五千平方公尺的購物中心,以玻璃及不鏽鋼為主建材。火車總站的前身叫"烈赫特車站",使用法國新文藝復興式的建築技術,被稱為"車站皇宮",車站於1871年啟用,二次大戰期間嚴重受損,車站廢墟也在1958年拆除。
柏林圍牆倒塌以來,柏林人口並未如預期的增為五百萬,柏林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大的火車總站,有人是質疑的。我觀察周邊設施及交通連絡線目前都不足,除了大廳提供完整的商業機能,站區外步行範圍內還很難找到店家。我們新的高鐵台中站也開張了,特定區的發展應該也會面臨相同的難題。但德鐵自己相信,一旦車站興建後不久,其他建築體也會相繼出現,德國人對柏林新總站發展很有信心。
圖片:波茨坦廣場
波茨坦廣場 (Potzdamer platz) 曾是東西柏林圍牆界線的軍事緩衝地,荒廢數十年。柏林圍牆倒塌後,由於地處於柏林市中心,被規劃成為柏林新鬧區。在義大利籍建築師皮安諾 (Renzo Piano) 的總體規劃下,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知名建築師投入設計大樓群,最近幾年陸續完成。
波茨坦廣場堪稱是全世界最成功的舊市區改造工程,被喻為歐洲最大工地。其中位於波茨坦廣場新建築之一的新力中心 (Sony Center) 結合娛樂和科技的用途,成為各界矚目的中心地標,Sony Centre於2000年落成,吊掛中心上方的巨大抽氣扇形天幕,是建築物中庭視覺焦點所在,除可擋紫外光外,也結合多座大廈自成一完整建築群,由下往上看,有如置身未來城的感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