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

生產財"新部落格"


生產財又推出"新部落格"了!

大家一定覺得奇怪,原來MacisBlog不是曇花一現,許久沒更新嗎?這回怎麼又公佈"新部落格",且聽推動者怎麼說。

原來MacisBlog使用iWeb軟體編輯,係單一窗口出版,圖文整合視覺結果,作者無法及時感受,比較沒參與感,其次同仁經常以"工作忙"為藉口,也讓文章難以為繼。這回使用Google集團免費的Blogger平台,採用最新的Web 2技術,已可在網頁裡互動編輯,這回大夥在家舒舒服服發佈大作,應該可以順利推動。

http://macis-inc.blogspot.com/

生產財"新部落格"持續希望推動以下理想:

數位時代快速改變我們的"人際網絡IP",部落格(Blog)無疑是社群最佳的雙向溝通工具。期待MacisBlog成為我們團隊成員間的智慧生活寶庫,以及生產財與客戶間的人際網絡平台。

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

Annie 美國行前感恩活動


法國畫家niki的異想世界

Annie 美國史丹佛入學前感恩活動,上星期六(7/28)舉行,包括參觀"法國畫家niki的異想世界"及聚餐等活動。

大夥18位(含亮亮小朋友)上週六早上9:20在國立美術館前集合,Nancy及Elaine兩位老同仁也"回娘家",另外特別邀請"小小妤"及"阿漢"兩位Annie好友參加。

為了感謝生產財同仁經年以來的照顧,以及論文研究上的協助,Annie特別情商好友黃怡媜(Jenny)為活動提供導覽服務。Jenny於2006年從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(威廉王子的母校)畢業,主修博物館與藝廊研究碩士(Museum and Gallery Studies),目前為美術館指定教案製作專員與導覽解說員,經驗豐富,專業表現相當傑出。


圖片說明
1. 左上:參觀法國畫家niki的異想世界
2. 右上:聆聽黃怡媜(Jenny)的導覽解說
3. 左下:Jenny及Annie台中國美館前合影
4. 右下:"德國秘密旅行"享用午餐

活動結束後,接著大家抵達"德國秘密旅行"享用午餐,當日餐點內容如下:

1. 主廚濃湯 + 素食濃湯
2. 風味麵包、特製麵包抹醬
3. 秘密聚餐大沙拉 + 素食小沙拉
4. 德式培根酸菜
5. 墨魚風味香腸
6. 乳酪香腸
7. 大野狼的生日饗宴
8. 白雪公主檸檬奶油燴海鮮飯 
9. 不萊梅黃芥末雞肉麵
10.素焗烤馬鈴薯時蔬
11.特調啤酒
12.冰紅茶、特調果汁特調汽水、風味熱茶、現煮美式熱咖啡

參觀法國畫家niki的異想世界,請參閱網站
http://www.ntmofa.gov.tw/b/b01_1.php?id=1874&types=2&m1=0&m2=1&m3=0

德國秘密旅行享用午餐,請參閱網址
http://www.tkitchen.com/Germany/Ger_menu.htm

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

寫在Annie史丹佛入學前


AnnieAnnie 通過論文口試

七月十二日傍晚,清華資訊應用研究所楊教授及兩位校外評審教授,以高分通過Annie碩士論文口試。楊老師是她的指導教授,Annie投入這篇英文論文寫作長達半年時間。她能順利畢業,並即將進入加州史丹佛攻讀第二碩士,我們固然高興,其實最欣慰還是她能夠跨領域學習,由外文系換軌取得電資專業學習機會,過程經驗值得與大家分享。

目前對女兒Annie而言,狹義的學習階段即將完成,但廣域學習永不會有終點,我希望她能再深入理解自己的專業興趣,並補強生活美感與人文學習,這篇文章也是父母對她未來的進一步期待。

父母與孩子同步成長

大家看到Annie這幾年學習好像一帆風順,事實並非如此。我們統計過,Annie進入職場前,共有22年學習歷程,包括二年幼稚學前教育、六年小學、三年國中、三年高中、四年大學、國內二年碩士及國外未來二年碩士。在各個成長階段,都會碰到不同程度挫折,很巧,國中前11年由老婆主導,高中後我再加入,我與老婆分工參與女兒各階段學習,與女兒渡過挫折也分享喜悅。

高中後,Annie習慣"把拔"成為諮詢重心,從此我與老婆進入"共治"分工輔導,有時甚至扮演起"嚴父"角色,老婆偶而是她"吃喝玩樂"的夥伴,不過小女也很聰明,清楚知道什麼事該跟誰報告,以及什麼事要避開讓誰知道,所以各位也別太高估我這"嚴父"的地位。

基礎學習

老婆Kathy對Annie基礎教育從小就很投入,重視小孩的學習興趣,英文與鋼琴都是她帶著學習,Annie喜歡語文學習,但鋼琴練久了也會有畏懼感,不正確的彈奏姿勢,老師會拿鉛筆輕敲手指,大概就是這些原因吧。老婆事後會安慰:老師是關心妳學好一點,不是處罰啦。Annie長大後才知道媽媽的用心,學琴不是要她當音樂家,希望長大有抒發自己心情的工具,國中以後,她偶而主動彈琴,我知道老婆也會在房裡陪伴聆聽,她們彼此調節心境吧。

Annie小學四年級前就讀中正國小,是聰明伶俐活潑的小孩,五年級劃分新學區,分發到住家附近的東興國小,五、六年級Annie體重增加速度超過身高,雖然也有不少才藝,但老師總把表現機會給了其他同學,也許只是錯覺,但的確影響小孩的自信。

Annie國中進入常態編班及教學的漢口國中就讀,同學程度呈"M"字形兩極化發展,本以為保持班上前三名成績,一定能夠考上高中前二志願,導師根據歷來經驗,提出她堅定看法。後來成績出爐,不僅上不了前三志願,落點竟然掉到第七志願私立學校。全家一時措手不及,一度考慮送出國,說全家陷入愁雲慘霧也不為過,我首次為小孩的挫折而神傷,決定陪她們母女走出來。

成功與挫折

Annie高中沒考好,可是她卻比多數同齡小孩多了充實快樂的國中生活,她被選為學校辯論隊長,參加樂隊,給當時教育部長吳京寫信,接受電視台訪問,學英文、西班牙文....等,培養她的語言學習興趣,加上她天性喜歡搞笑模仿表演,也對她後來擁有穩健台風有頗多助益。因此常態學習,一時可能看不出成績,但必定反應在未來的學習成效上。

我自己當年沒考上一中也是很挫折,評估實力自認不可能不上。現在自己成為資深家長,悟出一些道理。每至大考放榜,自認無辜考不好的孩子很多,但是否代表程度比較差?答案是未必。我觀察,只要升學主義當道,尤其全方位國、高中聯招,變數太多,一翻兩瞪眼,不容一點點小疏忽,因而有相當比例優秀同學不幸慘遭滑鐵盧,挫敗者下次捲土重來,就像鐘擺理論,其中一部份同學又上去了,之前幸運者則有被盪出來的可能。在我看來,只要按部就班累積實力者,其實不必太在乎ㄧ時成敗,堅持不退縮者,都會在最後戰役中得勝。

Annie上了高中很快投入學習,她以國中培養的語文及台風優勢,屢次代表學校至校外英文演講競賽得勝,加上私校有不少志願直升的優秀同學,學校在學科逼得緊,學習環境比國中時代好太多,Annie終於幸運申請進入她嚮往的交大外文系。大學同學素質又提升更多,她參加MlDI社團,雖然沒繳出理想數位音樂作品,倒認識幾位理工背景創作鬼才,間接幫助進入電資跨領域學習的機會。Annie進入大學後,真正朝她興趣的方向發展,研究所楊老師帶她跨領域學習,才有Annie今天的成績。


圖片:Annie 多元學習興趣
1. 左/ 外文系畢業公演。
2. 右上/ 為交大人社院長製作人物專輯。
3. 右下/ 玩奏MIDI樂器

興趣與專業

孩子的未來專業是什麼?千萬不要回答是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這麼大的範圍,否則等於沒說。有些小孩希望未來當麵包師傅或車掌等基層工作,也有人立志要當總統這樣神聖的工作,其實孩子較無法辨識自己的能力及興趣,父母則有相當大的誘導力。以我為例,受到父親年輕時在報社上班影響,我立志要當記者,剛好有機會就把握住了,父親原以為我只是玩票性質,總是期望我早日回來接他的事業,根本沒想到兒子一待時報就是十年,之後還是順他的意,協助家族事業二年後,再另選擇一條既能幫助老爸事業,又能自己創業的發展模式,就是20年前創立的MACIS公司,我不斷摸索學習,發現這是我真正喜歡的工作與事業。

不是每個年輕人都像我這麼幸運,以我經驗判斷,孩子在進大學初期就要決定專業志向,大學生可以放棄弱勢學科,選擇自己喜歡又有專業智能的科目攻讀,如果學業生涯設定在研究所這層級,那大學考差了也沒太大關係,絕對有機會在下次碩士競爭中勝出,我反對在高中或大學失利的同學再考一次,多花一年時間,被補習班全方位學科綁住,不如用在大學專業學習,何者划算?答案很明確。

生活美感與人文學習

年輕人渴望時尚無可厚非,適度接觸也有助生活創意,不過時尚畢竟只是短暫流行趨勢,若持續追逐勢必付出代價,美麗的衣服、鞋子或新穎e化電子產品,永遠滿足不了個人的慾望。以質感當基礎的美感,即使物品貴一點,使用周期長或爾後附加的收藏價值,非常值得投資。能將物化的美轉換為心靈的美,能平靜培養人文素養,面對問題較不會怨天尤人,做到誠實面對,理性處理問題,並堅持完成它。

人文學習是愛自己及關懷社群的人文素養養成。首要課題是如何分辨是非?是非判定如果建立自己主觀意識上,只認為自己是對的,一但形成偏執個性,就不易再吸收別人的意見。怎麼做呢?養成每日閱讀常識性資訊的習慣,不侷限內容,甚至葷素不拘,不僅吸收天下、商周等專業雜誌的資訊,看看壹週刊又何妨?許多家長對意識形態的媒體,視之洪水猛獸,我們家可不這麼認為,政治是眾人之事,豈可只有意識形態沒有是非,這又怎麼做呢?答案是長期閱讀不同立場的媒體,就可找出可信度高的媒體,從而養成判定事情真相的能力。

人文學習是愛自己及珍惜自己的健康,注意均衡的飲食與持之以恆的運動習慣,當踏離綠油油的校園進入職場後,不知不覺少了許多運動機會,只有培養運動習慣,成為生活樂趣的一部份,以永保年輕活力。

以上這些話是有點打高空,短期間內並不容易做得好,但是早點悟出其道理,將來在專業學習有了成就後,不至於換來內心的空虛。


圖片:Annie 在荷蘭馬斯垂克發表論文。

Annie在清華研究所成績:

Annie交大外文系四年級時,跨領域甄試進入清華電資學院資訊應用研究所,投入研究時間總計2年(2005年2月-2007年7月),研究與修課作業表現簡述如下:

1. 已參與發表過4篇學術研討會論文,其中3篇為國際論文,2篇係在IEEE所舉辦的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ICALT 2006 (ICALT 2006)於荷蘭發表;另1篇國際論文在「GCCCE2006」國際學術研討會於北京發表。

2. 獲得「國科會補助研究生出國參加學術交流會議獎學金」補助,參與在荷蘭舉辦的ICALT 2006。

3. 英文碩士論文,題目: A Case Study of Implementing E-Learning for a Small-sized Media Design Company in Taiwan獲得2006-2007祐生研究基金會碩士學位論文獎(http://www.isa.nthu.edu.tw/vChinese/index.html),獎學金75,000元,獲高度肯定。

4. 今年三月起,陸續獲得Stanford史丹佛、Oxford牛津、Columbia哥倫比亞、Northwestern西北大學、NYU紐約大學、UIUC伊利諾香檳大學等六所外國知名大學研究所入學許可。最後決定今年9月前往美國史丹佛大學就讀Learning, Design and Technology Program 碩士課程。

2007年7月18日 星期三

"童年往事" -- 後記



緣起老婆同學那本"魚池國小百年特刊"

"童年往事"昨天午夜寫完,這是我最長單一網誌發表,全文約6800字。緣起老婆同學那本"魚池國小百年特刊",想寫孩提舊趣有二個月醞釀期,真正收集資料到寫作完成約10天,那位40年小學同學"Wendy"的出現,起了更積極推力。

女兒、老婆昨天都很仔細看了這篇文章,對"把拔年少鮮事"很感興趣,認為以前只是片段描述,不如這次完整系統化呈現有意義。文章內容有許多細節描述,她們與朋友都很好奇,為什麼我的記憶力這麼好?

其實這是有"撇步"的,喜歡或印象深刻的事,想刻意忘記都難。有些年代久遠的事,觀察到蛛絲馬跡,就可一路順藤摸瓜,清楚恢復原貌,像鄰家文梅與我互動多,看到力行同學名錄後,很容易又想到其他四姐弟發生的故事。同理,由浩平想到正安、正浩兄弟亦同。有些須靠別人口述旁證,當然利用網路搜索資源,亦可翻查更多寶貴資訊,這都是必要的準備工作。回到現場也是幫助回憶的好方式,父母當年照顧我們的點滴,就是以這種方式喚起記憶。

網路找資料有困難度

要回憶40年前的事,在網路找資料有基本困難度,公共舊資料並沒有數位建檔,另外這個年紀的人很少使用網路工具,更甭說建立私人的數位檔。這次想查一些合作新村舊資料,網路資料非常有限,富台新村還是看了眷村改建計畫,才勾勒出當年的回憶。

記錄完整的"童年往事",難免也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,文章提到三、四年級蔡姓老師,Wendy來信指正應該是"彭老師",我把他先生與她的姓搞錯了。另外,若不是她提到"丁豐原",我也忘了這位四年級最要好的同學。總之,每個人的回顧,聚焦處各有不同,為求真實,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追索修正。

淡淡古樸風味

有人提醒我,寫這篇童年往事,不就很容易猜出我的年記。說得沒錯,之前有幾位"不識相"的讀者,根據網誌內容及風格,以為我就是"Annie小姐",還真對不起呢,不是。....... 索性後來我把自己的"俊圖"秀在最顯著位置,應該不會搞錯了!

為了測試女兒Annie是否仔細閱讀,我開玩笑考了她幾題:"上坡麵店的特色?","最常享用的下午點心?","把拔最喜歡吃永隆哪一種麵包?","黃家是哪位姊姊跟把拔玩鬥牛?","門旁那扇窗子對把拔有何深意?","那個時代的美女標準?"........,問題五花八門,沒有考倒這小子。

老婆看到最後我寫給Wendy 那段"真情告白",笑臉直嚷:"我會吃醋!我會吃醋!",還好這篇文章不是20年前發表,否則說不定早已山雨欲來風滿樓。

還有,老照片實在有限,為統合整體氣氛,只好以電影手法,大幅消去相片彩度,企圖醞釀幾許淡淡古樸風味。

2007年7月17日 星期二

我的"童年往事",七歲至十四歲



回到合作新村

為了寫"童年往事"這篇網誌,七月七日我帶老婆一起回到四十年前成長環境"合作新村",由當年台中中區合作社興建,因而命名為:"合作新村"。畢竟經過40年的變化,拿當年首善社區與現代化住宅群樓相較,落差是必然的。進入狹小的巷道,我小心開車,還是擦碰路旁一輛汽車後視鏡,車內警鈴大作,和氣的車主檢視無大礙,竟主動擔負交通指揮工作,我打開車窗致謝,說明是這裡40年前老鄰居,狐疑看了我一眼沒作答,他懷疑待會車子如何迴轉出去?

舊居"自強街五巷19號"的門牌還在,整個巷子只剩我們舊居與旁邊另一棟未改建,記憶中靠近馬路的那扇窗子還在,不變的格子窗,窗外植栽長得還好。舊居顯然荒廢已久,往門縫細看,裡面樑柱都傾倒了,地震?火災?什麼時候發生?.... 忽然一陣鼻酸,告訴老婆:我們買下它好嗎?老婆冷靜問為什麼?這才回過神來。

少年廣場與于老師

村子的巷道平行整齊排列,巷子以阿拉伯數字編碼命名,奇數與偶數區塊間有較大幹道串接,區塊內的巷弄中間另以連絡道貫穿,分為巷前與巷後,我們過去生活區域是五巷後段區,小孩子多,且彼此年紀相仿,凝聚力也最強,遊戲時是玩伴,打球時又轉換為隊友。

住家巷道就是一處我們專用的青少年活動廣場,五巷後段馬路雖小,但當時交通工具以腳踏車及人力三輪車為主,兩側建物也無目前加蓋現象,大致還算寬敞,小孩在這玩遊戲、踢足球、打棒球、玩躲避球或打野戰。我還在家門前大樹釘上籃框玩起籃球,活潑靜不下來的玩伴,往往吃過中飯就上場玩鬥牛,尤其搗亂對面鄰居于老師的午睡習慣,他很有風度,不會當著面罵我們,他指示比我們年長許多的兒子出面交涉,我們雖稍稍收斂,但隔天又照幹,叮嚀早忘到九霄雲外。有時球會落到他家圍牆內,對面哥哥頂多暫時沒收再發還,還好這不影響巷內家長們的相處,現在回想,我們這群小孩的確太頑皮,于老師真是一位仁厚的長者。

于老師是父親熟識,曾是我國中時的國文老師,出生大陸貴族世家,每次講課都會穿插發生在他身上的奇聞逸事,內容生動風趣,經常引來哄堂大笑,不過也有較誇大情節的描述,同學們也會質疑其真實性。學期末,他會一一唱名並公佈分數,公開給我高分及極高評價,我心中有數,那是給鄰居小朋友的優惠。



玩伴

玩伴主要還是同年齡孩子為主,賴浩平與李正安、李正浩兩兄弟,他們住在巷尾自蓋的白色兩層樓洋房,屬於巷內較"貴族"的家庭。隔壁黃姓外省鄰居與我家一樣"多產",有五個小孩。女生按年紀依序為文芳、文芬、文梅,她們下面有文中及文信兩兄弟,兩家互動最密切。我家也有五個小孩(四男一女),我排行老大,除大弟外,三位弟妹皆在村子出生。我的年紀落在隔壁五姐弟的中間,至於其他鄰居以哥哥居多,年紀長我們許多,互動較少。

黃家三姐文梅大我一歲,經常到我家看報聊天,有一晚她拿一包東西慌忙敲門找我,希望代管她跳舞的道具,囑咐不要告訴兩家大人,我好奇打開紙袋,發現是舞衣與高跟鞋等物品,我依約第二天藏在父母臥房的衣櫃上,那時她大約是國二年紀。二姐文芬有運動細胞,經常在門外大樹自製籃框下玩一對一鬥牛。大姊文芳是大美女,年紀長我五歲,功課好,是弟妹們的好榜樣。她們的兩個弟弟年紀比我小些,是我們玩伴基本成員。黃爸爸是空軍校官,較少回家,是非常和藹的長輩,黃媽媽則是一位典型的外省太太,熱情好客,可惜已不知如何連絡他們了。

浩平與我同齡,國小及國中雖然都是隔壁班同學,但私下交流非常密切,浩平是獨子,父母白天在上班,他由祖母照顧,阿嬤很重視正常作息,經常呼喚浩平回去吃飯或午睡。我們經常相偕騎車到自由路買紙製模型飛機,DIY後分頭試飛,他裝配技術好,試飛平穩度也較佳。他喜愛閱讀參考書,不定期邀我到到中正路或三民路主要書局打探最新書訊。


"勇士們"

台灣電視公司小學五、六年級的時候在中部地區開播,初期還是黑白的畫面,村子只有圓環杏泰藥房有電視機,老闆是父親的朋友,於是每星期五固定與大弟一起到場觀賞"勇士們"影集,氣氛就像現在所謂的"家庭劇院",說人山人海也不為過,這也提醒我在自家開設"電影院"的念頭,於是我遊說父母買電視,母親比較沒反對,父親沒明說,我知道他們採"拖延戰術",父母對待我們子女總是較含蓄,我的個性較直接,希望很快有答案。

我有好幾個晚上故意不吃飯,父親終於同意,買了一台黑白電視,應該是村子的第二台,開始經營我的免費電影院。每到熱門時段,要求鄰居小朋友事先排好矮凳,我通常安排交情好的玩伴坐到最好位置,鬧彆扭的也會低調報到,結果因為看電視化解彼此心結。

勇士們影集風靡,巷內玩伴也開始玩起野戰遊戲,壓歲錢都拿去買玩具槍,我們一起玩巷戰,並在巷外找尋祕密基地,附近有一處水源綠地,四周佈滿大片綠籬,我們硬是在綠籬中闢出空間,作為"戰士們"野戰基地,當時浩平家後面有一大片工地正在蓋"衛理教堂",我們這群頑皮小孩利用剩餘板模,在灌漿空窗期內搭建小木屋,又是一處另類野戰基地,大夥在此休息、談心,是小朋友們獨有的私密空間。

長大後構建實體空間或虛擬思惟,我都有很強的自主性,表現在我的工作及生活上。在我網誌標榜"田園畫室 = 新視覺空間 + 新言論空間 + 新生活空間" 的生活理想,或許就是這段青少年期培養出來的習慣。

父親與母親

在搬到合作新村前,我們在練武路附近的富台新村這處眷村租屋,是我懂事後至七歲前舊居,現在已改建為大樓社區國宅,記憶中這裡有小山丘及防空洞設施,父親在這二次租屋,都是前後院竹籬圍繞的民房。

父親高中時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,毅然投入軍旅抗日。由於在部隊是一位經理補給作業的年輕尉官,曾經歷大陸撤台前的上海金融風暴,對現金與物資調度靈活,使他服務的部隊免於風暴侵襲。來台後娶了駐地女孩為妻,我的外祖父就是因為父親忠厚老實,而願意將女兒嫁給外省人,不過父親年輕時蠻帥的,應該也是母親願意下嫁的原因吧!

婚後,父親認為投入工商業較有前景,毅然離開軍旅,年紀不過31歲,他跟母親學台語,然後以生硬閩南話進入本省人居多的商界做工商廣告。我做事後碰到當年父親的客戶,他們對父親的評價還是外祖父那句"忠厚老實",誠信就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資產。

母親是典型家庭主婦,除大弟外,三個弟妹都在合作新村出生,母親每次坐月子都要我品嚐麻油雞,五個小孩由她一手帶大,因為外省鄰居多,母親的國語表達力沒問題,父親通常以台語與母親溝通,母親則以國台雙聲帶回答,孩子與母親說母語,與父親則說國語。老婆Kathy常說,外省先生比較疼太太,她覺得婆婆很幸福。

小學一年級,我們先搬到合作新村四巷,後再購買五巷這棟房子,家中孩子增多後,兩房兩廳的空間太小了,於是在後院另加蓋廚房餐廳浴廁,原餐廳就成了孩子們的共同書房。那時家裡開始有了沖水馬埇及浴缸,經濟情況還不錯,陸續購置電視、冰箱、冷氣機,記得父親在我國一那年帶回可口可樂讓全家品嚐,漸漸進入現代化生活。

爸爸工作忙、應酬多,很少全家出遊,印象中,他很喜歡梁山伯與祝英台這部電影,鐵定是凌波的影迷,相關電影推出偶而會帶全家觀賞。記得他還帶我們兩個兄弟參加報社的曰月潭自強活動,第一次見到德化社酋長毛王爺。

父親因為較晚回家,都是由我開門迎接。我們幾個孩子睡在靠近馬路榻榻米大通舖,我睡在靠窗位置,父親回家時會輕敲窗戶,喊:"阿弟!阿弟"。他也經常在晚上出差到台北,夜間窗外傳來陣陣火車聲,我猜測會不會是父親搭乘的列車?孩子總是崇拜父親,父親在家也比較有安全感。

力行國小

進化路上的母校力行國小,廖淑蓉為當時校長,學校每兩年分班一次,五年級後男女分班,往後8年時間都是在"和尚"男生班上學,直到商學院才出現大逆轉,陰盛男衰。力行國小校園現在幾乎都已重建。對面的神秘招待所"協園",興建已有四五十年歷史,據說當年是蔣公來台中的行館,記憶中,蔣公誕辰日我們還吃壽桃及壽麵慶賀,應該跟協園是鄰居關係吧!

五年級擔任的導護工作,像一群掛著紅色臂章的"紅小兵",由老師帶隊維護同學上下課安全,當時的進化路感覺很寬,還是未舖柏油的碎石子路,我們要拉起長繩讓村子學童安心過馬路。另一個任務,就是中午不必午休,到各班級察看說話不睡覺的同學,記錄後交給訓導老師處罰,這種"狐假虎威"的任務,剛好滿足導護同學的虛榮心。

5年2班

到了小學五年級又分班,班級是5年2班,九年國教尚未宣佈,學校為聯考做了些規劃,來了一位嚴肅又嚴格女老師,她是龍蘋華老師,答錯題目要挨打手心,全班同學沒一個例外。開學幾天,我悶悶不樂,不喜歡這種學習環境,要求父親讓我轉學到他上班的光復國小學區,龍老師知道後,特別做了家庭訪問,當面與我及母親溝通,之後她對我很好,加上我與新同學漸熟,又被選為副班長,很快我就進入正常學習,完全適應龍老師的嚴格教學方式。

不久,九年國教正式宣佈從我們這屆實施,升學氣氛一下變淡,晚上不再補習,老師的態度也變和藹了,我又恢復快樂的小學生活。據說龍老師後來轉到北屯國小任教到退休,幾年前,一直跟我有聯繫的小學同學常中興,他母親與龍老師是北屯國小同事,他告訴我龍老師身體還很健康,甚至還玩股票,我偶有探訪念頭,還想到以前她嚴師的模樣呢。

由於父親在徵信新聞報(後改名中國時報)上班,我家有14份免費報,所以從小養成每天大量閱報習慣,特別喜歡政治要聞與國際新聞,1968年6月某日,羅勃甘迺迪在洛杉磯被刺,是繼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約翰甘迺迪於1963年被刺另一震撼事件,一早我帶報紙到學校,讓經常談論、辯論的同學一起分享,那天連老師也在課堂加入討論,夏正林班長就是當時我最重要的新聞評論夥伴,他住省黨部新村。後來在經濟部上班,曾經在工商時報看我文章而打電話給我,可惜以後我們都不曾見過面。

那時,由香港球員代表的中華足球得到亞洲杯冠軍,也在小學掀起足球熱,我與鄭魁香組了一支球隊,取名"先鋒隊",我們四處征戰,幾乎大獲全勝,不過現在想來勝之不武,因為對手幾乎是雜牌軍,準備不足,當然會輸給以逸待勞的我們球隊。

我也蠻欣賞鄭魁香的水彩畫,到現在還記得那幅省議會圓形穹頂,筆觸非常成熟,不知道他有沒有往繪畫創作這方面發展?

三、四年級導師是蔡姓女老師(應該是彭老師,Wendy來信指正),是我住在四巷的對面鄰居,她對我很好,她有一位與我同年的女兒,因為提早入學一年,小女生經常提醒我:"我們年紀一樣大哦,我不是你姊姊!"。

註:Wendy來信提到的丁豐原,想起來了啦,我的好同學,後來轉到忠孝國小,我還騎車去看過他。


圖片說明:
台中市區由西向東發展,中區商圈相對已呈弱勢,右邊藍色標示為當年1號公車路線圖。

1號公車已成歷史

村子當時就有1號線公車服務,表示當年合作新村的重要地位,行車路線經台中市最重要的文教與商圈精華,40年來,商圈逐漸西移,這處區塊發展相對弱勢,如今1號線公車早已停駛,只在力行街口有站牌。

圓環商圈

以時鐘為地標的圓環,是當年1號公車的發車處,40年前就形成商圈。記憶中的幾家店,像永隆麵包店的奶油現烤麵包,是我最喜歡的口味,永隆還兼賣其他食品,由女婿擔綱經營。圓環轉力行路就是我常去看電視的杏泰藥局,永隆對角水電行,由一位婦女經營,她有一位小男孩,年紀差不多與我一樣大,據說孩子的爸爸在823炮戰為國捐軀。在轉角的自強街上,是一家冰菓店及水果攤,也是由婦女經營,她先生在杏泰藥局旁踩人力三輪車,我家是他的常客,後來政府開始輔導轉業開計程車,藥局旁三輪車才逐漸消失。

對啦,自強街靠近上坡處有一家特殊風味的麵店,想起來還齒頰生香呢 ,麵的湯汁除了大骨熬煮外,另外淋上特製大腸滷汁,才是麵的特殊風味所在,不過這家店早已收攤,各位別白跑了。

衛理教會的合作市場,是一條長長的巷弄,除了供應新鮮食材及各式家用品外,裡面還賣許多"名堂",其中少不了小孩喜歡的零食與玩具,我經常當小跟班,陪母親逛市場。

市場出來有一"蔥油餅攤",由外省伯伯經營,油餅伯伯有一子兩女,住在我們巷子轉角巷弄,大家叫他兒子綽號"油餅",在我們那群玩伴中較少出現。蔥油餅當時經常是我家的下午點心,大人喜歡蔥香味,我每次食用卻挑掉青蔥。長大後,我喜歡吃蝦仁滑蛋,同樣挑開蝦仁不吃,是否異曲同工之妙。

文教區

1號公車沿著力行路轉雙十路,這整個大區塊為台中最大的文教區,有雙十國中、體育場、孔廟、棒球場及救國團大樓。雙十路另一側是台中一中、省立圖書館、中山公園等。
雙十國中是我的母校,國三後就搬到西區美村路互助新村,我堅持不轉學,每天花一個多小時騎車上學,國二編入資優班,課業很緊,下課後經常到學校隔壁救國團K書,剛好也經歷少棒熱潮,回家途中路過棒球場,看球隊練球次數漸漸增多,甚至有迷戀的傾向,高中只能上第二志願(省二中),應該跟這有關,爾後我盡量不對偶像盲目崇拜,培養比較自信的人生觀。

雙十國中的對面是一整片運動場館區,當年是全國最具規模的運動競賽場地,區運的前身是"省運",早期幾乎都在這舉行,非常熱鬧。之後的區運才在各縣市輪辦。我記得每當省運舉辦期間,住在豐原的外祖父,會騎腳踏車來台中參觀,回程再繞道合作新村看我們,外祖父除了會帶來我喜歡的紅豆果子餅,並給我五毛錢買其他零食,當時買一件零食只要ㄧ或二毛錢。以前暑期經常回鄉下小住,與外祖父很親近,我最愛吃他煮的蕃薯湯甜品,到現在還記得調味的老薑辛辣味。

一中對面的"豐仁冰"攤遠近馳名,經常大排長龍,大豆冰淇淋很對我胃口,40年後,一中附近的補習街已成全國知名"學生商圈",至於與圖書館比鄰的台中公園區塊則已顯老態,社區公園廣佈,一般市民已很少來這散步、運動。


圖片說明:
1. 力行國小
2. 協園
3. 忠烈祠
4. 體育場
5. 體育館、棒球場
6. 中區商圈

古老的中區商圈

離開文教區,1號公車由雙十路轉自由路就進入中區商圈,台中、豐中與東海戲院都在這裡,隔條街就是著名的年貨市場"繼光街",農曆年前,媽媽一定會帶我們來這採購年貨,順道至最熱鬧的中正路與自由路買孩子的新衣鞋,綜合大樓下的生生皮鞋,中正路上正忠衣服,都是爸爸當時的廣告客戶,每年固定購買,好像有折扣優待。到了大年初一,小孩拿到壓歲錢,都會到綜合大樓買玩具,男生當然是玩具槍囉!

在民權路上的"黃小兒科",我們這年紀的幾乎無人不知,冬天風寒容易侵襲兒體,母親當年通常包一輛附加遮寒帆布的三輪車,與幾個小孩擠一車到"黃小兒科"報到,黃醫師的藥很有效,當年才能累積那麼多病患,長大後,也聽別人另類分析,可能是他們敢用抗生素,才有那麼好的療效,或許吧!

地價最貴的中正路與自由路商圈,現在因為都市發展西移,許多當年知名商店早已歇業,1986年,我的設計公司還曾為擁有四家連鎖店的銀王、國際皮鞋專案CI規劃,巨大燈飾招牌一新商圈新形象,爾後中正路改單向道行車,商圈地位受到相當打擊,後來甚至到乏人問津,真是不勝唏噓。

搬家

父親因為經營事業,全家不得不搬到西區,我一時很難接受,只要求父親不要讓我轉學。舊家初期還商請一位叔叔看顧,我經常回到村子短暫停留,但不太敢探望鄰居玩伴,應該是不捨這突然的離別吧!

當時可沒有email與msn可立即溝通,童年玩伴大半都失聯了。我是離開村子幾年後,在公車上匆匆遇到要下車的文芳大姊,好像已是文大的學生。至於浩平,直到就業後幾年才取得聯繫,當時我是工商時報台中召集人,報社同仁與他父親(青企社長)熟識,約我吃飯後才知浩平概況,是剛結婚的年輕執業建築師,浩平如今事業有成,已是台中豪宅知名建築師。

還有一位小我八歲的同仁Lilian,老家一直在合作新村,北上的Lilian曾在公司服務18年,Lilian的母親我也熟識,她老人家應該最清楚村子40年來的變遷。

尋找40年前小學同學

我的童年往事是不是有"兩小無猜"的劇情?答案是肯定的。就以這個仍在發生的故事為文章結尾吧,那位小女生叫"Wendy",但只是單方向對異性純真的嚮往,更精準的說,不過就是她的"粉絲"。青少年時期,我定義漂亮女生有個基本條件:功課要好、低調少話。我對多話或主動跟男生講話的女生,主觀歸類為"三八型",而且認定會在同學間流言蜚語,那是一個多麼保守的年代啊!

Wendy就是有那樣特質的女孩,四年級同班且與她鄰座半學期,印象中沒說過幾句話,不久她家也搬到合作新村,巧合又是隔壁巷鄰居,國中她念的是曉明女中,上下學必經我們五巷路口,彼此相遇不曾打過招呼,我也知道她後來上了台中女中,雖然我們先搬離了村子,四十年來,我始終記住她特殊的名字與稍許模糊的影像。

兩年前本想再度前往英國伯明罕參觀印藝工業展,在Google找尋一些資料,當時就發現伯明罕華人教會有她的資料,並提及她台灣的家人,以前就知道她有一位哥哥與姊姊,所以肯定是她,但不知那是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罕所在教會。

直到最近有一天,我老婆的大學同學拿一本學校刊物到訪,是她同學過去就讀小學的紀念特刊,內容有幾十年前的圖文記錄,使我想起自己在力行國小時的情境,是七歲至十四歲的成長環境,人生最美好、溫馨的一段兒時回憶。

我立即上網查閱力行國小舊資訊,知悉今年建校剛好滿50年,我找到57年畢班名冊,發現男同學尚在聯繫者只有兩位(賴浩平與常中興),其他是看到名字才勾起記憶,女同學當然只有Wendy印象最深刻。

"40 years ago..."

6月23日,我向伯明罕華人基督教會陳牧師發出一封email,來自台灣的台中市力行國小57年班畢業同學,請其代尋40年小學同學Wendy 女士。
6月26日,Wendy 果然捎來信息,哇!40年後的回應。

"40 years ago..."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Hi, Mr. Lien,

You really surprise me when I got the e-mail from pastor Chen.

I am glad that you helping me took some memories back from 40 years ago. Hey, but don't mention it anymore. It keeps on reminding me that I am an aged woman.

How are you? How is everything going?

I have been staying in Birmingham since 1990. We decided to move back to Taiwan this summer. So see you there maybe. Thank you for you still remember me.

Have a cool summer!!

Wendy

幾天後,我們互相又做了聯繫,初步了解這些年彼此的發展及家庭現況,今年暑假她們全家將回台灣定居,我們約定屆時兩家碰個面,或許這段童年往事還有精彩感人的後續發展。


(附)童年往事相關聯結:

我的"童年往事",七歲至十四歲

"童年往事" -- 後記

影片故事:40 Years Ago ... Wendy v.s. Fuchih @2007

溫家四姊妹

三壹同學會 -- 40年後的首次重逢

童年往事系列:歲月的光影

童年往事系列:畢業生致答詞的女孩

三壹同學會--2011第二次聚會

影片:中天紀錄台灣_薛麗娟的故事

三壹同學會部落格